麗江三多節(jié)、納西族童謠等多項被納入國家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6月10日,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锻ㄖ分赋?,國務院批準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共計140項)。
在公布的名錄中,麗江市永勝縣申報的“銀胎掐絲琺瑯器制作技藝(永勝琺瑯銀器制作技藝)”、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申報的“三多節(jié)”、寧蒗彝族自治縣申報的“普米族拈達則封山儀式”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古城區(qū)申報的“童謠(納西族童謠)”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微信圖片_20210610114934.png (205.31 KB, 下載次數(shù): 525)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14:05 上傳
《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要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的工作方針,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切實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tǒng)性保護水平,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
三多節(jié)
農歷二月初八,是納西族地區(qū)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三多節(jié)”?!叭喙?jié)”是納西族的標志性節(jié)日,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納西族先民把對自然的崇拜、祖先的崇拜、英雄的崇拜等多種祭典,集中在祭祀“三多”上。
微信圖片_20210610115203.jpg (266.03 KB, 下載次數(shù): 53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14:05 上傳
永勝琺瑯銀器
琺瑯工藝是13世紀初,由意大利工匠發(fā)明的,最早是做在珠寶和鐘表上的一種工藝。元朝時期,蒙古軍隊特別強大,當時占領了大半個歐洲;由于蒙古大軍是一個游牧民族,非常缺少手工藝人,蒙古大軍就實行“唯匠可免”的政策,把他們所占領城市的匠人們留下來為蒙古大軍制作日常生活器皿和攻城器械等所服務。在1253年的時候,忽必烈和麗江阿良聯(lián)合攻打大理國時,曾在麗江停留十三天,留下了部分琺瑯工匠及銀胎琺瑯器皿,其工藝就在麗江永勝的三川鎮(zhèn)和永北鎮(zhèn)的民間所傳承至今。
微信圖片_20210610140215.jpg (252.14 KB, 下載次數(shù): 57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14:05 上傳
普米族拈達則封山儀式
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多神、崇拜祖先。重要的宗教活動有祭山神、祭龍?zhí)?、祭祖先等。普米族的宗教信仰還受到藏傳佛教、納西族的東巴敖、摩梭人的達巴敖的影響。每個普米族村寨都認定一座山作為自己村寨的山神。在四、五月封山和八、九月開山時,全村公祭“山神”。請韓規(guī)誦經祈禱,以牛、羊作犧牲供祭。作祭的牛稱作“莫瓜”,即“天?!?,祭前,不論它走到那里,都不許傷害。祭天儀式是最隆重、最復雜、所耗犧牲最多的,這種祭祀儀式每三年舉行一次,主要是以氏族為單位居住的地區(qū)。祭禮對象為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雹等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祭天儀式已很少舉行。
微信圖片_20210610140211.jpg (383.33 KB, 下載次數(shù): 56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14:05 上傳
普米人稱山泉為龍?zhí)?。蘭坪普米族在正、二月舉行祭祀,寧蒗普米則在三月或七月舉行。各戶祭畢,再全村共祭,設“尼塔”標竿及面偶五十個,用牛奶、酥油、乳餅、雞蛋、茶葉、清酒等素食供奉。當天各戶不能食肉,以示虔誠。
納西族童謠
聽到童謠,有些人可能以為這不過是小兒科,哄小娃娃用的。豈不知這小兒科里藏大世界,小娃調里藏大學問。納西族童謠里有祖先的聲音、民族的記憶、故土的鄉(xiāng)愁。和冬梅老師用納西族童謠與泰國的阿卡人(我國稱哈尼族)、國內的彝族同胞交流,達成強烈的文化共鳴,這與3個民族同是氐羌族群、同是彝語支民族密切相關,說明納西族童謠里頑強保留了遠古的民族歷史記憶。
微信圖片_20210610140206.jpg (274.04 KB, 下載次數(shù): 54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1-6-10 14:05 上傳
我們總說自己的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輝煌燦爛,但空說無憑,必須要有生動真實的文化實例,而且僅憑東巴文化、麗江古城、白沙壁畫還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像納西族童謠那樣源遠流長、具有鮮活生命力的文化樣本。文化的生命力在真實性,你一開口,人家一聽,就可以敏銳地覺察出撲面而來的遠古氣息與祖先遺音,也可辨別出哪些是被后人改編、添加了的。
(編寫/張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