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教育銜接培訓的賽道上,繼幼小銜接、小升初銜接、初高中銜接之后,一個新的概念悄然興起 ——“高大銜接班”。這些瞄準準大學生群體的培訓班,打著 “贏在大學起跑線上” 的旗號,在高考后的暑期形成了一股新的培訓熱潮,其背后折射出的教育焦慮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入關注。?
164346wqutoocu9hcuht3h.webp (28.51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8-8 16:43 上傳
據(jù)調查,目前市面上的 “高大銜接班” 主要開設大學英語、四六級輔導、高等數(shù)學、大學數(shù)理等課程,單科收費普遍接近千元。為吸引生源,部分培訓機構的推銷話術頗具煽動性,甚至宣稱 “高考英語 147 分的孩子都在學”,將提前學習大學知識塑造成一種 “標配”,加劇了考生和家長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本應是青少年從應試教育的框架走向自主探索的關鍵成長階段。這一時期的核心挑戰(zhàn)在于:學習方式需要從被動接受、機械刷題轉變?yōu)橹鲃犹骄?、獨立思考;評價標準要從單一的分數(shù)導向拓展至對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多元素質的考量;人生規(guī)劃則需從家長主導的模式切換為自我掌舵的自主選擇。這種轉型,是青少年邁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內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存在本質差異。中學階段以應試為核心,學生多習慣 “老師劃重點、家長盯進度” 的被動學習模式,目標是在標準化答案中追求高分;而大學則是一個開放的知識叢林,學習的核心在于培養(yǎng) “掌握多種不同答案” 的能力 —— 同一歷史問題可能存在七八種學術觀點,同一社會現(xiàn)象需要跨學科的綜合解讀。這種從 “求同” 到 “存異” 的思維轉變,從 “被安排” 到 “自主規(guī)劃” 的角色切換,才是 “高大銜接” 的核心命題。?
然而,當前的 “高大銜接班” 卻將大學課程簡化為高數(shù)公式、英語單詞的提前灌輸,本質上是將大學教育拉回中學應試的軌道。其宣揚的 “贏在起跑線” 理念,無視教育規(guī)律,與中學到大學的轉型本質背道而馳,不僅無法真正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反而可能扼殺他們自主探索的興趣和能力。?
更深層次看,“高大銜接班” 的泛濫,暴露了教育包辦思維的慣性延續(xù)。部分家長習慣性地將孩子的成長視為 “可設計的工程”,從幼小銜接到初高中銜接,再到如今的 “高大銜接”,試圖用一系列培訓課程替代孩子的自主體驗。社會學中的 “社會時鐘” 理論,本是描述群體成長節(jié)奏的參考框架,如今卻被異化為 “必須按時刻表前進” 的強制標準,這種過度規(guī)劃的教育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
大學的魅力,在于其開放與多元的氛圍。學生可能因一堂選修課發(fā)現(xiàn)新的興趣,可能因一次社團活動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可能因一場辯論賽重構對世界的認知 —— 這些不可預設的成長體驗,正是大學教育的珍貴之處。但此前有培訓機構竟打出 “用一周時間,模擬大學四年” 的口號,宣稱能全方位規(guī)劃大學生涯,這種用標準化模板消解大學可能性的做法,顯然與高等教育的精神內核相違背。?
當前,“大學高中化” 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部分學生讀完高三進入大學后,仍處于 “高四”“高五” 式的應試狀態(tài),延續(xù)著被動學習的慣性。而 “高大銜接班” 的瘋狂生長,既是對這種群體焦慮的利用,也在進一步助長 “大學高中化” 的傾向,值得教育界和社會各界警惕。?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而成長需要留白與試錯的空間。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更應是一段讓青少年自主探索、發(fā)現(xiàn)自我的寶貴時光。與其讓 “高大銜接班” 填滿這段過渡期,不如引導學生學會自主規(guī)劃時間、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探索興趣所在 —— 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的 “銜接”,也是青少年邁向大學、走向成熟的關鍵一步。
(綜合: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