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法治日報》報道,近期,一起令人痛心疾首的悲劇事件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年僅 9 歲、頗具圍棋天賦的少年朱某某,在遭受父親家庭暴力后,選擇以跳樓這種極端方式結束生命。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朱某某父親長期存在毆打孩子的行為,其任何負面情緒都成為向孩子施暴的借口。目前,相關部門已迅速介入調查,事件正進一步推進。?
“為孩子好”“情緒失控”絕不是家長棍棒教育的理由.jpg (137.73 KB, 下載次數(shù): 1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25-5-26 15:54 上傳
法治日報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fā)現(xiàn),此類悲劇并非孤例。僅在今年 5 月,就接連發(fā)生 2 起父母在管教子女過程中,因毆打致孩子死亡的案件。相關專家指出,部分父母錯誤地將 “管教” 子女視為自身天然擁有的權利與義務,殊不知,采用家庭暴力的 “過度管教” 方式,已然涉嫌刑事犯罪。?
深入剖析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某些家長而言,以家庭暴力呈現(xiàn)的 “過度管教”,不僅是一種被誤讀的權利,更異化為一種 “權力”。在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的心理驅動下,他們更傾向于讓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長、行事。這類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與方法,一味企圖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孩子。一旦孩子的行為或表現(xiàn)未能達到預期,便會被視作 “挑釁”,從而招致拳腳相向。?
在現(xiàn)實生活中,針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往往裹著 “我都是為你好” 的溫情外衣。有的家長盲目迷信 “棍棒教育”,孩子稍有差錯,便施以暴力;有的家長情緒管理能力薄弱,面對復雜的教育難題,習慣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不易察覺的 “軟暴力”,同樣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磨滅的創(chuàng)傷。?
打著愛孩子的旗號實施暴力,這樣的 “愛” 早已扭曲變形,沉重得讓孩子難以承受。在這些已曝光的悲劇背后,還有多少孩子正在默默承受家庭暴力?在身體與心理的雙重傷害下,那些選擇沉默的孩子,又能否走出童年陰影、實現(xiàn)自我療愈??
事實上,我國在打擊家庭暴力方面,法律體系已較為完備?!段闯赡耆吮Wo法》《家庭教育促進法》均明確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法》也規(guī)定,情節(jié)嚴重者將被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即便有法可依,家暴孩子這類 “庸常之惡” 仍時有發(fā)生,甚至釀成令人痛心的慘劇。?
追根溯源,個別家長的 “失手”,固然存在教育方法不當?shù)囊蛩兀舱凵涑龇煞ㄒ?guī)在執(zhí)行層面存在的 “失守” 問題。進一步完善反家庭暴力法律制度,不僅要加大對施暴者的懲處力度,還需持續(xù)健全未成年人監(jiān)護干預制度。要明確界定剝奪不稱職監(jiān)護人監(jiān)護權的具體情形、時間節(jié)點與實施方式,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需明確的是,監(jiān)護權絕非 “合法傷害權”。反對家庭暴力,是每個家庭的責任,更是全社會共同的使命,也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從社會治理角度看,應將預防家庭暴力納入社會防控體系,構建起覆蓋廣泛、反應迅速的社會救助網(wǎng)絡與司法干預機制;從家庭教育層面講,為人父母者需深刻反思:除了打罵,究竟該如何科學有效地管教孩子??
孩子不是家長的 “附屬品”。家長要摒棄 “大包大攬” 的陳舊觀念,尊重教育規(guī)律和孩子的個性需求,以平等、尊重的態(tài)度與孩子交流,陪伴孩子共同成長。這不僅是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更是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未來的關鍵所在。
(綜合:紅星評論) |